戰地金門暖冬遊
已經有好多年未曾於過年期間回去金門探望,一方面是畏於寒冷的天氣,再者就是春節的機位總是訂不到.
所幸今年有好多位同事幫忙打電話才幸運的圓了春節返鄉的夢.
更慶幸的是今年遇到個大暖冬,氣溫約17~22度之間,天氣好的不得了.
今年只挑了幾個地點玩,如太武山,小金門,古崗的翟山坑道,
隨手拍了一些照片給大家看看.........
古寧頭
最富有閩南聚落風格的當屬古寧頭,雖歷經八二三砲火洗禮,至今仍舊保存完整的建築風貌
與勤儉的生活型式.可惜大部份的旅行團並為將此排入行程.
南山、北山二聚落與林厝合稱為古寧頭,位於金門西北角,以李姓為大姓宗祠,明初因靖難之變,
避難來此浯州,而後蔚為巨族。
南、北山為金門發跡最早的聚落之一,倚著緩坡,建築沿水岸平行配置,隔雙鯉湖相對,共稱「雙鯉風水」。
大多數傳統建築為明末清初時期留下來的。歷經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炮戰的戰火,許多建物牆上彈痕斑斑,
其中最著名的為北山古厝洋樓。
南北山位於環島西路,可由金城車站搭乘10、11號公車前往。
古寧頭北山的古洋樓古蹟
古崗湖. 湖邊有建一個古崗樓,登樓眺望,舉目風景如畫.
古崗位於金門島西南方,以傳統聚落及古蹟、戰備工事、湖泊及海岸地形景觀等資源特色為主。
擁有金門惟一的天然湖泊,古崗湖沿岸垂柳與古崗樓相互輝映,景觀甚佳,
南面梁山可眺望海岸景觀;並有翟山小艇坑道等代表性的戰役紀念地點,
另文臺寶塔、虛江嘯臥群碣等國家古蹟,以及歐厝、珠山、水頭等傳統聚落,人文景觀豐富。
翟山坑道,以前是海龍部隊據守的軍事要地,此坑道戰時可停泊小艇運補.
如今部隊已徹守,開放參觀後,坑道內壯觀的景致竟成為相當熱絡的觀光景點.
翟山坑道位於金門西南方,為一A字型戰備水道,總長約357公尺,
民國五十年為因應戰爭所需而開挖,耗時五年才完成,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
坑內並有停靠碼頭。一進入坑道內即可感受它的震撼力,靠著新架設的欄杆,
望著深遂的倒影,是多少人流血流汗才可建造出如此偉大的工程,
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重新整建、清理後,翟山坑道於八十七年七月正式開放
開放時間︰每週一至週日 每日08:30 - 17:00
太武山. 考驗你的腳力與毅力.
從山下一路步行而上可參觀延平郡王觀兵奕棋處、「毋忘在莒」勒石高十數丈,佇立石下,
放眼金門,海天遼闊,胸襟大開;山上的海印寺-建於宋朝咸淳年間,至今已逾八百餘年,
仙山古寺,鐘靈毓秀,已列入國家三級古蹟。
從太武山公墓起算到山頂的海印寺來回或者從令一頭下山路程約五公里,
但由於是上坡路且邊走邊玩,那天花了近4個小時才完成.
要看位於太武山半山腰上的鄭成功觀兵奕棋處需要有好體力.
太武山下的軍人公墓
小金門的九宮坑道
與翟山坑洞道類似,以前同樣是軍事要塞.
九宮坑道又稱四維坑道,位於烈嶼東南方羅厝與九宮之間,為一雙丁字型的水道,
坑道總長790公尺(含括四個出海口、五座運補碼頭),比翟山坑道大一倍之多,
民國五十年開挖作為人員、物資運補用,87年移撥金門國家公園規劃整理,
於90年12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並於坑道上方設有烈嶼客中心,
館內圖文展示金門與大陸廈門相對位置、小金門賞景據點、道路動線、
豐富地質景觀及坑道介紹,內容簡單扼要,使遊客能對烈嶼地區有一全面性的了解。
開放時間︰每週一至週日 每日08:30 - 17:30
模範街 古色古香的街道,有不少值得一逛的商店
模範街:位於金城鎮,原名自強街。民國13年,當時的金門縣商會會長傅錫琪與地方紳士翁同文決定為金門建起一條「足以為模範」的街道,
因此前往南洋集資並蓋起這條街道,街道設計十分南洋風格,建築風貌取自日本大正風格,融合西洋磚作。
第一進為日式洋樓,第二進為閩式建築,樸實端莊。每一棟前頭都有著「五腳基」的開放空間,
還有著下水道等先進概念,確實足以成為當時的「建築模範」,因此稱為模範街。
所謂「五腳基」的建築風格,主要起源於當時的英國萊佛士爵士於南洋殖民,因為不耐當地炎熱,
因此規定所有建築前頭都要留個「The Five Foot」五呎大小的開放空間,以利清風吹進並遮陽消暑,
到了金門,The Five Foot就演變成為五腳基,而這個空間也剛好就是5個腳的大小,相當精準,
也形成當地的建築風格。
時代在進步,金門的風帽也在變,新蓋的樓房與舊部落參雜在一起,傳統的聚落已經漸漸在消失中.
燕尾式屋頂是金門最常見的傳統建築.
馬背, 傳統的閩南建築,在金門隨處可見
春節期間機票一位難求,慶幸自己有訂到機位,回台的那天看到機場大廳內擠滿了等了幾天候補
仍然沒有位子的群眾,看了不免令人鼻酸與不忍. 春節機位不足的戲碼每年總要吵吵鬧鬧好幾天
才有加班機來舒解,希望明年這個問題能夠有好的方式解決
還有更多的照片....................請到我的相簿參觀
留言列表